近期,3家央企背景的保险经纪公司获得通过保监会的业务审批。其中,降低保险费用支出是大型央企瞄准中介牌照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还有超过百家机构在排队等候保险中介经营资格中。
进入8月,保监会扎堆“发牌”,用尽了“洪荒之力”。继3家相互保险牌照下发后,又下发3块保险牌照,分别为:复星联合健康保险、和泰人寿以及爱心人寿。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年初至今,保监会下发了华贵人寿、三峡人寿、前海再保险等15张保险牌照,其中包括5家寿险公司、3家相互保险公司、2家再保险公司、2家资产管理公司、1家财产险公司、1家科技保险公司、1家健康险公司。
与此同时,保险中介牌照也接连下发。8月9日,保监会一天连发了5张保险中介牌照,其中更是不乏大型央企的身影。
从保险中介机构获得业务经营资格的速度看,截至目前,已有47家保险中介机构获得业务经营资格。缘何保险中介牌照也成了“香饽饽”?央企“摘牌”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那么,为什么选择设立中外合资企业开展信用保险业务?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信用保险大多与进出口贸易相关,国内从事信用保险的专业队伍很稀缺,特别是缺乏信用库和坏账征收力量,因此主要市场主体开展信用保险业务都会采取与国际信用险领先机构合作的方式。
目前,国内有资格从事出口信用险业务的公司只有5家,除中国信保外,还包括人保财险、太保产险、平安产险以及大地保险,但这四家公司目前相关业务规模都还比较小。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